2018-06-23

別在西藏和禿鷹初吻

早前,我發了一個很真實的夢。夢中,陳奕迅是我的情人,當然他的身份並不是歌手、明星,而是一個我深愛著的人。我們因某一些原因,即使深愛著都依然不能在一起。二人都感到非常傷心及無奈、生氣又如此束手無策。情侶間有時最懊惱的事並不是愛得不夠,而是生活迫人、總有林林總總的事要去考量同處理,處理得不夠好,有多愛也不能繼續走下去。你可能會問:「處理不好就不能繼續在一起,其實是不夠愛的籍口吧?愛總能排除萬難。」如果你生活安穩、沒有甚麼困難的情況來說,可能真的是愛得不夠,因為遇上問題,總有解決的方法。性格不合,亦可以能解決,可不可以走下去是取決於二人能否包容對方、願不願意為對方作出適度的改變(適度,不是完全為對方改變而埋沒自己)。可是如若三餐不繼、身體或情緒有事,就不是愛得不夠的問題,而是有沒有資格去愛。 夢醒的時候就有這些想法。

夢裏的悲傷並沒有隨著夢醒而消失。心勘還有些揪心、酸溜溜的。接著,我就看到桌上的那兩本《別在西藏和禿鷹初吻》的書。原來在夢裏我已化身成為許歡。雖則陳奕迅並不是外形上最似Jerry的人選,但他與楊千嬅在骨場那一幕確實令我流下了不少眼淚。原來我感受到的委屈、無奈和悲傷都是從那一場戲所得來的。夢中的領悟也許同戲的情節有些出入,而亦跟現實中個人的經歷不相似,但悲傷是真的、感情是真的,就這樣我經歷了一次失戀了。現在看到陳奕迅的FBIG也仍有少少心痛也好,證明我活著。 

「為舊日幸運 投入到動魄驚心
絕不能成為 愉快的犧牲品」 

PS: 突然發現,其實我是不是也將《十二夜》和《短暫的婚姻》混在一起?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原來陳奕迅在腦裡的印象那麼深。 

2016-11-15

烏托邦的剎那(一)

當人人都在尋找烏托邦的時候,其實我們又有沒有在烏托邦出現時好好的把握著、將那一剎變為永恆的記憶和體會?

Photo credit: 剎那的烏托邦 Utopia, momentarily Facebook 專頁
能夠參與新視野藝術節的跨媒體節目《剎那的烏托邦》是一種榮幸,也不知修練多世得來的福份使我能結識到一班很可愛、很認真、很有才華的製作團隊。每一次參與舞台上的表演時,所有人都會跟我說,要好好地把握台上的每一刻、享受在台上演出的感覺。但今次最打動到我的並不是台上表演時的感覺,而是台下的點點滴滴。


老實說,遴選時一直也不太了解自己的角色是什麼。是一個演員?是一個歌者?抑或是一個舞者?選中了,我們的採排也不是真正的「排」,雖說是「工作坊」,但我更加認為是一種「談話」、「交流」。15個不認識、背景截然不同的人,當中有力量強大的、有具自信和技巧的、有執著的、有謙遜的、有不肯定和迷茫的。一見面就要找「同步感」,除了互相感應之外,更加要做的是讓其他人去感覺到你的存在、情緒和力量。初時,大家的交流並不多,各自在做自己認為該做的事。隨著音樂、影像和導演及指導的指示,眾人慢慢開始與環境融合,放下個人的特質,由個體變成一體。之後main cast與我們一起排練,其時是有一點緊張,當自己還未弄清自己做成怎樣時就加入了專業人士,有點怕自身水平與他們相距太大。與他們接觸時,才知道他們除了專業之外,人也真的太好,還有與治療師重遇即時有多一份親切感。

在眾多exercise中,印象最深刻是我們近20人做「高、低、闊、細、前、後」(很開心當中有兩個畫面可於觀眾面前呈現)。還記得當時我們在競步,在導師的一聲令下一群人就要呈現高、低、闊、細、前或後的畫面。記得有一次做好像是後(抑或是前)時,整個身體向前傾,而唯一的支點就是亞清的手,是她的手承拓著我整個人的重量。那時在想,其實只是第一次見面,在非常之偶然的情況下,她就在我身旁、我決定用這一個方式去表達,而她也樂意配合(其實亦都好有可能佢覺得我好重,哈哈)。反之,我們日常中遇上很多所謂的「伙伴」但都沒有那種信任、配合同支持。這比任何信任遊戲更反映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其實就應這麼簡單──信,就信,不應有什麼猜疑、害怕,更何況是妒嫉、仇恨。那時,感受到一點點的感動。

接著,我們不停地創作不同意境的畫面。雖然導演的指示有時有點難懂、有點矛盾、有點令人不知所措,但我們都會盡量去做,或是憑著自己的想像同直覺將空白填滿。之後加入了老友記同青春少女組,大家就漸漸熟略起來、一齊去創造屬於我們的畫面。每次排練完結,與同伴一起回家,我們會在路上旁若無人地唱著歌、在車上會繼續聊天,有時也會一言不發地發短訊,我也會看著他們睡著。當焦點集中在一個地方時,一切一切都來很簡單、直接、自然,就如導演所謂「好organic」。原來自己經常地營營役役、把自己累壞了其實是沒有任何意思或是完成了什麼。

另一方面,排戲與日常工作的替換為我帶來前所未有的體會。上午上班、下午排戲,身體是有點累、肌肉會崩緊,但精神上是滿足、富裕的。晚上也會作了很多奇思異想的夢,腦袋好像從沒有休息,但一點也不覺得累。很久很久也沒有感受這種興奮、躍動,而很肯定的是這種感覺跟十年前的熱血很不同。這次是為了自己的成長、為了對自己負責任,也要對身邊的人與事負責,自己再不是那個想怎樣就怎樣的人。因為這次演出的機會不是偶然的,雖然是自己爭取的,但也要靠不同的人去成就。

(胡思亂想的人有太多東西要說。已經寫了很多,為免悶親大家,唯有待續‥‥‥)



在我的無邊搜索 然後與歲月摔角
為了知生存過不生存過
很想在雨點崩裂時 去過 聽過
華麗與沮喪~

2016-11-04

神奇的地方

早幾年前,跟自己說,我30歲要再踏上舞台,於舞台上當一個演員。在機緣巧合之下,兑現了對自己的承諾。今晚就踏上葵青劇場的台板,一個我想也沒有想到會有機會演出的場地。

懂我的人也知道,我總會有很多奇思異想、構思,但往往不會落實,即使落實也是只得三分鐘熱。雖常說很想演出,但就是沒有那份決心,亦會想「應該不被選中吧﹗」或是應該不能在工作中抽時間出來,因而不會很主動地去找演出機會。

但烏托邦,是一個很神奇的地方。

 一年多前認識Vicky、大半年前認識耀輝,他們兩人都預告了會有新搞作。直到出遴選告示時,從不同朋友的FB feed上得知有關消。徘徊在試、不試之間,幸好得到很多好友的支持同鼓勵,令我這個十年沒有踏板的我再一次經歷遴選的緊張和興奮。

遴選過程是大概兩小時的形體工作坊,已習慣了辦公室生活的我在遴選後全身痛了兩個星期(仲要有人整鬼我不停咁帶我去行樓梯)。(這亦證明原來坊間keep住做的瑜伽、運動是並不足夠的!)之後,等了又等,以為落選了,突然收到通知,感覺好像中了六合彩、上了天堂。但很快又回到人間,因為要在工作方面作安排。很感恩得到上司和同事的支援和體諒。就這樣就成為了烏托邦的一份子。

 上一次上台是十年前的JP07,其實真的很擔心自己還有沒有能力、體力去應付。因此,開排之前就做多了很多運動同瑜伽,希望會容易一點適應。從來沒有上過正式的表演、舞蹈訓練,亦是第一次做形體演員,唯一可以做的是盡力去感受、去表達。

但烏托邦,是一個很神奇的地方。 

各人的背景都很不同,但每一個人都很認真、很享受排練的過程,我們就這樣拼拼合合就形成了不同的畫面。可是,我們並不知我們做的東西是什麼、怎樣連在一起。我們也看不到導演、指導老師等所看見的東西,然而,我們就相信了。

入台前的連續排練,我過著很不現實的生活。上午上班、下午排練,晚夜回到家中,身體好像有點累,但腦海卻不由自主地思考、跳躍,在夢中也看到了很多的影像和圖畫。還未能整理自己的思緒時,就入台了。

烏托邦,是一個很神奇的地方。 

入到台面,奇幻的事情出現了。我們看到一部分導演想呈現的烏托邦。很美很美很美,佈景、投影、音樂、演員們真的很美很美很美。台後的工作人員辛苦了,也感謝你們給我們最好的。 今晚開演了。 很高興可以認識這班Utopians,大家都很kai心、好簡單、好努力。因為大家,就如Vicky所言,我們都「將不可能成為可能」。

Utopians,盡情享受舞台上吧,繼續拼湊那個神奇的烏托邦。

最後,非常感謝各方親友的支持!即使沒有叫太多人買票,你們也自己去買了!希望你們會看到另外一個我吧!還有不能來的,你們的窩心信息收到了,我已將你們的愛化成力量了!

「在台上我覓理想」 原來台上不只有理想,還有我們的烏托邦。

那你的烏托邦在那兒?

來我們的感受一下吧,星期日還有一些門票!


「誰都即將變做誰
    誰都即將變做誰‥‥‥」 我們又會變做了甚麼?

2015-08-01

消失的Backstage pass

在外國的音樂會中,最佳的門票當是最前、最近台的一排,但比這些front row tickets更加珍貴的,就是一張買也買不到的backstage pass——能前往後台的通行證。而在香港,前往Backstage的一張通行證只是一顆熱愛音樂的心。很遺憾和諷刺的說,在香港這一個繁華的國際大都會竟然是容不下一個屬於音樂人的秘密花園。Backstage Live Restaurant這一個「後台」和本地音樂的「後盾」將快結業了。

自問跟Backstage的緣份不是很深。早一、兩年有幾次偶然的機會曾與朋友在那兒喝東西。一路以來都知道有open mic的環節,而且臥虎藏龍,但當我終於鼓起勇氣去闖一闖那個台板的時候,它突然宣佈原來距離它結束的日子已經陷入倒數的階段。

Backstage Live Restaurant八年前由本地音樂人創立,成為香港獨有的live house,亦孕育和發掘了不少音樂人和樂隊。當一邊廂人們說要發展本港的表演藝術和文化的時候,另一邊廂一個培育新人的搖籃卻被租金迫死了。各式各樣含有本土文化和社區價值的東西都逃不過加租的殘酷現實,這不單套於Backstage的情況,北角的十三座牛雜、九龍城的合成士多、銅鑼灣的利苑粥麵專家,甚至是太古城的永安百貨,到底香港還剩下什麼?

言歸正傳,Backstage的最後三個music break(即open mic session),小妹都有幸地坐在台下欣賞眾人的精彩演出和站在台上獻醜。尾三那一夜,人數其實並不多,始終星期三,翌日打工仔仍是要上班。在場的人,雖不同桌,但仍可看得出有很多都已經是老朋友了。當晚第一班上台表演的人是一隊很年輕的樂隊,他們說因為有成員第二天要考試,可不可以讓他們先表演,當然眾人也沒有反對。幾位小樂手就上台一口氣就表演了三、四首歌了。看著他們的小手拿著比他們身軀還要大的結他和bass(還差點看不到鼓手),心裏不自覺地一笑,而且真的很欣賞他們的熱誠、勇氣和毅力。

接著,一個又一個上班族就上台表演了。舞台真的有一種特別的魔力,下台的西裝骨骨,上到台就是浪子、痴漢、表演家,每一個人都化成了一顆獨有的明星。小妹那一伙大概有十位朋友,新舊朋友共冶一爐,還與其中一位新朋友即席合唱一首,本身有樂團的朋友更整團上了台表演。很久沒有與live band一起唱歌了,對上一次大概是三、四年前的義工表演,再上一次已經是中七的時候吧,那一個小小的商場騷。在Backstage的台上,也許觀眾並不多,而且樂隊也從沒有合作過,但有一種很安心的感覺和很純粹的快樂。駐場的琴手Loli真的很犀利!不單什麼歌也懂得彈、懂得搞搞氣氛,而且非常平易近人。觀眾也很好,非常支持同鼓勵每一個表演的人,這種正面的互動也許就是都市人在生活中所缺乏而正在尋求的。其後,馮穎琪Vicky、伍仲衡、黎曉陽Michael、陳苑淇等也有上台演出,看得非常開心。那晚也有一個小小的生日慶祝活動,VickyLoli亦都很親切地與每一枱的客人談話,亦都公布了music break會告一段落(但後來才知道原來整個Backstage也會結束……)。

深宵一時多,不請願地走了,誰叫我是打工仔,但回家的時候是面帶笑容和仍有少少興奮的,因為好像突然離開了現實數小時,找到一個令人愉快的秘密花園。

P.S.: Backstage要籌集萬元,在本月三十日舉辦「Stagéjàvu Festival」告別音樂系列,請多多支持!詳情:https://musicbee.cc/backstage-stagejavu-festival

#backstagemoments

2015-07-17

我的BFF叫阿愁(《玩轉腦朋友》 Inside Out 影評)




很久沒有寫過影評了(尤其是中文添!),但星期天去看了《玩轉腦朋友》的粵語版優先場卻是感慨良多,大概沒有太多人好像我一樣,會看一齣I級的兒童動畫而落淚吧。而且確實,《玩轉腦朋友》並非一般的兒童動畫。

首先,《玩轉腦朋友》是Pixar的最新出品,這自不然對此片有一定的期待。而粵語版亦找了不少港人都很熟識的聲音來做配音,包括林二汶(阿樂Joy)、王菀之(阿愁Sadness)、許紹雄(阿燥Anger)、蝦頭楊詩敏(阿憎Disgust)、蔣志光(阿驚Fear)、譚玉英姐姐(媽媽)和張國強(爸爸),配音員的表現及配合港人口味的對白令大人同小朋友都看得很舒服,影院中的笑聲亦此起彼落。是Pixar的出品,人物造型上也貫徹一向水準,而其實3D3D也沒什麼分別,因為當中的特效並不如像Avengers的英雄片般突出。可能這是因為此片是給小朋友看,要求並不高吧,當然陰謀論的說,就是因為3D的戲票可以收貴一點。但歸根究底,最主要令《玩轉腦朋友》好看的就是它的平淡得來而觸動心靈的劇本。

先說一說故事大綱吧。情緒,人人都會有,可是如何去面對不同的情緒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的情緒千絲萬縷,在心理學角度而言,最基本的情緒可分為五種,四種被喻為「負面」的就是驚恐fear/anxiety(紫色)、憤怒anger(紅色)、哀愁sadness(藍色)及厭惡disgust(綠色)及被喻為「正面」的快樂happiness(黃色),他們亦是在故事主人翁韋莉的腦中控制她的行為的「腦朋友」。韋莉的腦海中有很多記憶球,它們亦根據五個基本情緒而分了不同顏色(如上)。在阿樂的控制下,藍色的記憶球少之又少,可是其他顏色的記憶球若被阿愁觸碰的話就會變藍色,亦不能恢復原有的顏色。因此阿樂常常禁止阿愁去碰記憶球或是控制台,阿愁亦為此而覺得自己沒有什麼價值。韋莉舉家遷往三藩市展開新生活,同時總指揮阿樂及阿愁因意外離開了控制室,漂流至複雜的腦海世界,韋莉亦因此一反常態情勢起伏不定。

故事令人感到佩服的是Pixar的細心,他們能夠把心理學中複雜的事情變得簡單,而且亦正好解釋人們為什麼會失控──因為我們都被某一種的情緒沖昏了頭腦。不論喜、怒、驚恐或厭惡,其他情緒的回憶在你傷心的時候想起,它們最後都會變成苦澀的,就如阿愁觸碰其他顏色的記憶球就會變藍色,亦不能恢復原有的顏色一樣。

印象最深刻的一句對白是:「我控制唔到我自己呀!」不久之前自己都說了這句話。現今社會人人都說要有高的情緒智商(EQ)、正能量、做人要積極同樂觀,但其實人生不如事十常八九、五味雜陳,反而要求自己每一刻都開心快樂倒是會給自己更大的壓力。這部電影除可以讓小朋友明白自己的情緒和知道有什麼事情都可以跟爸爸媽媽談之外,也教曉大朋友們當遇上不快樂的事情時,亦要欣然接受自己的傷悲。

哀愁與其他情緒一樣是我們情感一部份,如若放棄了它,人生就不會那麼精彩。但如何去處理哀愁?自己當了二十多年人也只能繼續摸索。這電影教我們要發洩心中的不快和跟信任的人談。前者比較易,例如大哭一場、唱一晚通宵K、打一場球賽、不停食好的東西等都可以當作發洩。可是後者呢? 當大家都顧著看手機同電腦時,人與人之間的親密確實少了很多。你有多久沒有與其他人有一個長過一個小時的面對面對話? 你最近一次與他人擁抱是幾時?你有沒有跟最親的人分享心事?你有沒有放過自己?這全都是我們值得去想的。

看完電影、哭了一場之後,覺得自己的心平靜多了。大笑、大哭一場,也許就是給心靈的最佳靈藥。